苹果终止造车,某种程度的「弃暗投明」
长达十年的苹果造车终于要迎来大结局了。
北京时间 2 月 28 日,据彭博社报道,苹果将取消电动车研发项目。
据爆料者称,本周二苹果首席运营官(COO)Jeff Williams 和造车项目副总 Kevin Lynch 在内部共同宣布,汽车项目将开始逐步结束,部分员工将转岗到 AI 部门,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。
这个消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:既意料之外,又情理之中。
(面对苹果造车解散的消息,马斯克表示「致敬」和「抽烟」)
意料之外是因为,长达十年的努力,数十亿美金的投入,巨大的沉没成本,都将随着造车计划的终止灰飞烟灭;在 2024 年「攒出」一台车并不难,放弃的决定反而更难。
情理之中是因为,从 2014 年开启「泰坦计划」至今,造车经历了几次热潮到冷却的沉浮,眼看着当年同期造车的车企们或是成为巨头、或是迈入正轨,或是已经黯然退场,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「苹果汽车」任何确定的细节。这时候选择放弃造车,未必不是一次「及时止损」。
或者说,终止造车转向 AI,是某种程度的「弃暗投明」。
摇摆不定的造车:三度换帅、几经停滞
1 个月前,Vision Pro 在北美上市,戴 Vision Pro 开 Cybertruck 成了全球极客们的新宠,而比 Vision Pro 立项还早了两年的「苹果汽车」正在经历最后的挣扎,这也是外界最后一次听到苹果造车的进展:或将推迟到 2028 年面世,并将自动驾驶技术规格从 L4 级降至 L2+ 级。
其实从那时起,苹果造车就已经「死亡」了,它已经无法承载大家对于它「改变汽车行业」的期望。
为什么苹果造车这么难?
根本原因或许在于:苹果究竟要造一款什么样的车?或者说,苹果觉得它应该造一款什么样的车。在这件事儿上,苹果在过去十年里一直摇摆不定。
2014 年,苹果电动汽车项目「泰坦计划」立项, 第一代负责人是时任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 Steve Zadesky。当时的苹果致力于制造一辆「半自动驾驶汽车」,现在看来这个设想跟如今汽车市场的「L2+」「L3 级」量产车接近。
但是这个路线只持续了两年。2016 年,Steve Zadesky 由于个人原因离职,苹果首席硬件工程师 Bob Mansfield 成了汽车项目的第二代负责人,苹果造车的策略也从「半自动驾驶」转向了「完全自动驾驶」。这次调整让造车团队进行 2 波裁员,业务中心也放在自动驾驶系统的软件研发上。这段时间的苹果与其说是造车,更像一家自动驾驶公司:扩张自动驾驶测试团队,加码自动驾驶研究……
直到两年后,苹果造车又一次调整了路线。2018 年,在特斯拉工作了近五年后的前 Mac 硬件工程副总裁的 Doug Field 重返苹果,成为汽车项目的副总裁和汽车总工程师。这位马斯克口中的「Model 3 首席工程师」让苹果造车从软件为主转变为整车制造+自动驾驶的软硬兼顾:新一轮 200 余人的裁员;暂停了自动驾驶测试团队的扩张;引入多位前特斯拉工副总裁等多位汽车背景等人员;频繁与汽车制造商接触......
不少时至今日被大家视作「苹果汽车雏型」的专利,比如触控安全带、自动充电方案、没有 B 柱的多转轴车门等,都是在这期间申请。
这种整车工程+自动驾驶兼顾的路线又只坚持了两年。2020 年底,苹果电动汽车项目第二代负责人 Bob Mansfield 退休,接任者是苹果机器学习和 AI 战略副总 John Giannandrea。随后,苹果造车的「整车制造派」副总裁 Doug Field 离职,苹果手表和健康软件负责人凯文·林奇(Kevin Lynch)接任,并直接领导汽车项目。
(John Giannandrea,苹果电动汽车项目的第三代负责人;汽车项目终止后,部分员工转岗的AI 部门也由 John Giannandrea 领导)
至此,苹果电动车项目的第三代管理团队以 AI 和自动驾驶为主,似乎放弃了整车制造的打算。苹果传来与起亚、日产、富士康等多家制造商的接触,「代工」消息满天飞。
几乎两年一度的调整,贯穿了苹果造车的十年;这期间不止一次传出「造车团队解散」的消息,让苹果汽车面世的时间一再推迟,直到这次宣布终止造车。
遇冷的造车与火热的 AI
为什么选择造车?
如果在十年前问苹果这样的跨界造车者们这个问题,得到的答案将是: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,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巨大蓝海,自动驾驶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,都能描绘出亿万市值的市场前景。
十年后再来问这个问题:前景依旧美好,只不过在美好的预期上,增加了很多现实要解决的问题。
比如进入 2024 年,全球汽车市场也逐渐进入存量市场;
在阶段性的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续航、充电来带的补能焦虑后,大家发现智能化的下半场远比想象中来得慢。
当卷配置和对数量难以短期带来质的改变时,在生存的泥淖中挣扎成了更紧要的问题:
在苹果老家的美国,三大汽车集团备受裁员与工会的困扰,「中国电动车威胁论」甚嚣尘上;
然而在它们口中备受忌惮的中国,2023 年车企们依靠新能源汽车盈利的只有三家:特斯拉、比亚迪和理想,「亏欠买电动车」成了共识。
当然,就算如今汽车行业的火热不胜从前,但是苹果如果「头铁」地继续做汽车,就像它在手机行业的伙伴们一样,依然能凭借品牌影响力、不错的产品定义能力、软硬件整合能力和群众基础,收获不错的市场。但是如果苹果要造一台「平庸」的汽车,显然不需要十年。
在这种情况下,汽车行业的主题从「创造」变成了「生存」,以及找到突破智能化瓶颈的钥匙。
前两年大家觉得这个钥匙是数据、是算力、是时间,现在大家把这些因素综合成一个新的钥匙——生成式 AI。
人工智能不仅接班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,成了火热的题材;在汽车厂商、手机厂商、科技公司以及各个行业看来,「AI 驱动」成了万能解药,手握人工智能也就掌握了「万能钥匙」。
所以,如今纳斯达克最炙手可热的题材不再是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,取而代之的是 AI 与 GPU 芯片;一度将马斯克送上世界首富宝座的特斯拉,市值下挫 30%,反而是押宝 OpenAI 的微软,重新回到了市值第一的宝座。
在这种情况下,停止造车项目、转投人工智能,不只是苹果的选择,也是更多科技公司巨头们的选择。
目前除了押宝 OpenAI 的微软,谷歌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Gemini 和可交互生成式世界模型 Genie;Meta 计划推出米纳菲大模型商用版本 Flama 2;亚马逊也正在训练他的第二个大语言模型——内部代号「Olympus」,更不用说国内科技公司的「千模大战」。
在这种情况下,苹果押注人工智能,已经算是「赶了晚集」。
根据彭博社报道,2023 年 7 月,苹果的人工智能项目已在进行中,每天向人工智能投入数百万美元,多个团队同步开发多个人工智能模型。
目前外界最关注的就是苹果的大语言模型,内部代号「Ajax」,在谷歌云上运行,并使用谷歌 JAX 构建。据报道,「Ajax」已经接受了「超过 2000 亿个参数」的培训。作为对比,GPT-3 有 1750 亿参数;GPT 4.0 1.8 万亿参数,从训练的参数规模可以一窥「Ajax」的性能。
最后
「xx 行业的 iPhone 时刻」,大家经常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跨时代的突破。
同样地,对于曾经缔造过「iPhone 时刻」的苹果本体来说,大家更期待「Apple Car」能够给汽车行业带来跨时代的震撼。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期待和包袱,让苹果造车格外艰难。
如果从汽车制造者的身份来看,造车并不难。十年时间,特斯拉能够成长成年销量百万,比亚迪能成为新能源一哥,甚至后来的手机厂如小米可以用 3~4 年时间造出一台车;
但如果从行业突破者的身份来看,现阶段的苹果甚至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,可能都难以在未来短时间里成为行业突破者了,这种突破很可能是由人工智能来实现。
这样来看,停止造车项目、转投人工智能的苹果,未必不是一种「曲线造车」。